<內容簡介> 幸福,是自己給的。 別人給的,不是永遠的快樂。 父母離異、繼母自殺身亡、兒子罹患小兒癌症……, 這樣的人,竟然可以說:「我的人生很幸福」, 為什麼? 本書作者是一位日本知名心理諮商師,他的工作就是天天聽別人抱怨、求助人生面臨的各種困難,這些來諮商的人並不知道,眼前聆聽故事的人,原來,有更多悲慘的遭遇可以訴說。 作者的兒子在一歲時不幸罹患小兒癌症,當時他非常痛苦,那段時間仍持續諮商工作,每天面對諮詢者接二連三地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的話語時,字字句句都像是在「炫耀」有個健康的孩子,「真羨慕你有個健康的孩子。」當時作者滿腦子只有這種情緒。他當時只想說:「你到底懂不懂?孩子越叛逆,父母越能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開心,多幸福啊!我的孩子才剛滿一歲,也許沒來得及叫我一聲爸爸,短短生命就要結束了,你的孩子卻健康得能反抗你,你還奢求什麼?」 鬼門關頭走一遭後,現在,作者的孩子也像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樣,快樂的笑著。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對於曾經被逼入死亡深淵的人來說,能夠好好的活著,就是最棒的事。每個微小瞬間,都是上天恩寵的喜悅。 作者的童年也非常不快樂。他的父親事業有成身邊的女人一個換一個,作者幼年時期父母離婚之後,他跟著爸爸生活,父親常常帶不認識的女人回家過夜,然後對他說:「從今天起,他就叫她媽媽。」,父親對作者而言,扮演了最佳的負面教材,他發誓自己在為人父以後,絕不重蹈覆轍。 就這樣,作者的童年先後經歷了摯愛母親的死(她是作者父親的再婚對象,自殺身亡)、與不斷離婚又再婚的父親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從小就在大人們的愛恨糾葛中度日,後來才發現,原來,過去的這些傷痛造就了今日的幸福。 ▲平淡的時光,最珍貴。 作者認為一般人眼中每天重覆的平凡事,就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微弱卻又巨大幸福。 在晚飯後,全家人圍坐在客廳裡,一如往常地做著各自的事時,或是在每天早晨,孩子們像離開航空母艦似地匆匆忙忙衝出家門時所感受到的東西。 雖然說不上和樂融融,不過倒也沒什麼特別不幸的事發生。在這樣隨處可見的家庭光景中,不妨試試把心稍微抽離,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想著:「這種每天重覆、毫無變化的平凡光景,總有一天會消失吧!就這樣,在遙遠將來的某一天,我會發現這是一去不返的寶貴時光。總有一天,我會懷念這個微不足道的當下,把它當作無可取代的珍貴回憶,並且深深地希望能再回到這一天、這一刻、這個地方。」 與家人共處的時光,是多麼地短暫、虛無,也漸漸明白當下的重要及寶貴。不只是家人,與優秀的夥伴們共事時,「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會瘋狂地懷念這個瞬間吧!」一想到這裡,就應該強烈地覺得自己必須好好地體驗當下。對時間的「失喪感」越深,越懂得珍惜當下。 ▲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從事「心靈諮商」工作,作者時常遇到無法「愛自己」的人。 作者表示,覺得自己很討厭、很沒用,沒辦法喜歡自己的人,實在多到令人驚訝。他們無法接受原來的自己,認為必須徹底做出改變,才能重新喜歡自己。但改變自我,談何容易。 作者認為改變自我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