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可愛,國家怎麼辦
愛國家等於愛皇帝嗎? 國事糜爛之世,各色人等如何自處? 在中國的所有朝代中,明朝和清朝無疑是最令人感興趣的,而危機四伏的晚明,則更能讓人從中讀出一份歷史的警醒和彷徨。回首往事,三百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先人的面容依然歷歷在目,他們的掙扎,呼喊,沉淪,麻醉,彷彿一個意在言外的眼神,隔了迢遙的時空,向我們和我們的時代拋擲過來。 《皇帝不可愛,國家怎麼辦》是知名歷史作家聶作平先生最新歷史隨筆結集,以晚明時代為背景,觀照末世君臣、軍民等一干人等所作所為,或冷靜敷陳,或嬉笑怒罵,直陳歷史真相,兼具當世情懷,所述所論,多為人處世常識,皆足引人思考。 ★內文試閱: 皇帝的面子 甲申年(一六四四)春,李自成在西安稱王;爾後,大軍勢如破竹,直逼京師。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崇禎在李自成包圍京師之前,差不多等於放棄了有效抵抗,僅僅依靠士氣不振的殘兵敗將和宮裡臨時拼湊的一群太監坐守孤城。──這樣的部隊能抵擋得住在血雨腥風中衝鋒陷陣多年的農民軍嗎?崇禎不會不明白這麼淺顯的道理。可他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與他的國都共存亡,在京城陷落的前夜絕望自殺。崇禎走出如此臭棋,在於他是一個要面子的皇帝。死要面子活遭罪,這句鄙鄉罵人的俗語,用在崇禎身上,再恰當不過。 崇禎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南遷。明末農民軍活動的主要省份包括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和四川等北方及中西部地區,至於長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蘇一帶則基本未受大的波及。此外,南京還有一套自永樂時代便保留下來的政府機構,其目的就是為了一旦京師有變,南京迅速發揮作用,穩定時局。崇禎有過南遷的設想沒有呢?有的。他的設想為什麼沒變成現實呢?那是他擔心自己的面子受損。 甲申年正月初三,當人心動蕩的北京城還沉浸在節日營造的歡快假象中時,左中允(左中允為管理東宮事務的詹事府屬官,正六品,相當於今天的副廳級幹部)李明睿被崇禎召到德政殿議事。崇禎問李明睿有沒有行之有效的緊急措施應變,李明睿要求崇禎屏去左右,低聲提出了放棄京師遷都南京的策略。 崇禎不是沒考慮過南遷。得解釋一句,所謂南遷,當然也就是事實上的棄城逃跑,但官方的體面說法是南狩,也就是皇帝到南方去打獵。從字面上看,和逃跑沒有半點關聯。不過,儘管有官方的說法,但崇禎知道再怎麼說南遷都不是一件體面的、聖君可以幹的事情。他是一個虛榮自負的君主,怎麼肯如此狼狽地南遷呢?南遷──逃跑也好,到南方打獵也罷,於他而言,都等於承認他繼位十幾年來的勵精圖治完全是瞎扯淡。不過在心靈深處,他也明白只有南遷這條路才能延續大明天命。聽罷李明睿的意見,崇禎故作姿態地說:「這件事太重大了,還是不要輕易提。」李明睿繼續勸說了一番,崇禎這才說出心裡話:「我是想這樣做,只是無人贊襄,所以推遲到現在。你的意見與朕一樣,但外邊諸臣不從,怎麼辦?」接著又說:「這件事情非常重大,你一定要保密,萬萬不能洩漏出去了,否則我就要重重地辦你。」 當天中午,崇禎第二次召見李明睿,似乎想繼續研究遷都之策,但李明睿可能以為聖意已決,就沒再提此事,崇禎當然不肯先提這沒面子的事,也閉口不談。到了晚上,崇禎終於忍不住,第三次召見李明睿,仔細詢問南遷的具體操作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