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回顧日本近代的歷史,剖析「親美」與「反美」意識的變化,指出日本最終被貼上「親美」的標籤,不只出於表面上政治、經濟或軍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層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層面,早已將美國內化卻不自知。 在台灣同樣也常不經意地聽見或提起:美國月娘卡圓、卡大粒;沒那個美國時間、吃那個美國仙丹。曾幾何時,美國代表又大又強、人生夢想,已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強權的極致展現,不是窮兵黷武、耀武揚威,而是滲透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連結人們的欲望和情感。 藉由本書的析論,必能讓我們產生自覺,擺脫內在的「政治的無意識」。 ★專家推薦: 難得有社會科學的書可讓人一口氣看完,且回味再三。吉見俊哉的《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清晰、簡潔,不吊書袋,論述始於19世紀中葉,直到二次大戰後,美國政治軍事的暴力與佔領伴隨著消費文化的潛移默化,如何編織著親美/反美的複雜、多重線頭,構成了當代日本社會與日本人精神狀態的重要基底。此書尤其讓我們反思美國在冷戰與後冷戰進程上,對東/北亞國家型塑不可忽視的精神面向:通俗音樂與「摩登生活」。正是這種追求「現代生活」的驅力,美國從「暴力的他者」轉譯為「進步的內化自我」。吉見俊哉的敘事也成為我們重新審視台灣政治無意識的重要參照。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