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保護1.0
個人資料保護法係以「人格隱私權」概念中之「個人資料保障」為出發點,規範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合理利用、告知義務等程序事項;以及個人資料之當事人權利維護等實體事項。 本書以個人資料保護法之整體架構為脈絡,劃分為九章節,各就實務操作所產生適用上疑義,以法律制定及政府機關、學理、企業應用等面向切入,提供務實面的法律解析意見,並輔以簡易事例說明。本書目標為期透過精鍊文字完整說明個資法之精要,冀使讀者只需透過本書即可細膩掌握個資法的全貌。 ★本書特色: 「隱私」與「個人資料」是相同的概念嗎? 「公務機關」與「非公務機關」怎麼區別? 書面同意是什麼意思? 違反個資法除了賠償之外,會有刑事責任嗎? 個人資料保護1.0,保護個資一點就靈!! ★序言: 歡迎來到個人資料保護的新紀元在您打開本書的同時,相信您已留意「個人資料保護法」開始上路,同時意識到「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隨著人際往來日益頻繁,個人資料被不當蒐集與利用的風險,正大幅地升高,連帶使得個人資料保護,成為國內近期最受關注的焦點。只是,怎麼做好個人資料保護工作,相信也是令許多人頭疼不已的課題。 日常生活中,包括您我在內,大多數人同時扮演兩種角色:個人資料的「蒐集者」,以及個人資料的「被蒐集者」。我們蒐集其他人個人資料的原因,可能出自於人際往來的需求,例如與親朋好友相互交換聯絡方式,或是因為工作職務上的因素,使得我們必須大量存取客戶/消費者的個人資料,以便於提供各項服務或助益業務拓展。所以,當我們處在個人資料「蒐集者」角色時,我們的目光,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們應該如何合法蒐集與利用個人資料,同時做好個人資料檔案的保護工作,並兼顧個人資料的合理運用與保障;相對的,當我們身為個人資料之「被蒐集者」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在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底下我們擁有那些權利,如何妥善運用個資法的規定,以確保自身個人資料不致於遭到濫用,以及資料本身的安全無虞。 為了妥善保護民眾的權益,避免民眾私密資料遭到濫行蒐集或利用,立法院在2010年4月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並且由行政院決定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國內自此邁入個人資料保護的新紀元。對許多企業與民眾來說,2012年10月上路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彷彿是一部全新的法律,但不知各位是否知悉,國內早在1995年就已經有一部「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讓許多人認為個資法是一部全新法律的主要原因,在於原本法律所管理的對象,其實十分有限,並沒有納入所有的行業,所以才會讓部分國人覺得國內終於開始實施個資法了,但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在個資法的規定下,無論您身處公家單位,或是任職於私人企業服務,甚至是單純的個人身分,都是這一部個資法所規範的對象。也因此,認識、掌握個資法,事不宜遲! ★內文試閱: 第二章 個資法保護了什麼? 個資法通過施行後,對你我的生活都造成了影響。個人資料保護的意識提升,反應在此次的修正,使我們有更多的權利可以主張,另一方面,相對也加重了政府以及企業的責任。前面一章從較廣的面向認識個資法,接下來,則我們要介紹,究竟個資法保護的內容是什麼。在進入個資法之前,最先要了解的應該是什麼叫做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