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未現代過

Nous n'avons jamais ete Modernes: Essai d'anthropologie Symetrique

3 / 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525605
  • 出版日期:2012/10/05

<內容簡介>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進而企求全面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系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出「我們從未現代過」這個聳人聽聞,卻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在孔恩的鉅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週年的今天,閱讀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更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研究」(STS)所走過一段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思想旅程。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重要性,在於提出理解自然與社會存在關係的新本體論架構,這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理解歷史與世界的方法。本書法文版自1991年問世以來,迄今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在二十年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所謂的經典,是能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閱讀後都得到激盪與啟發,而《我們從未現代過》就是這樣一部遲來的經典。 ★專家推薦: 我們在自己生活周遭目擊到許多拉圖書中所描述的新興現象,從而感到訝異、興奮、疑慮、不安,因而可以由閱讀本書深化自己對這些現象的理解、綢繆我們的對策。而我們曾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中被西方人視為不科學的、無法理解的他者,是以我們更有理由要從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來閱讀本書,我可以向讀者保證,這將是一個最有啟發性而愉悅的閱讀角度。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當然在其原生地的社會時空、理論脈絡,與學術辯論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如此大費周章地翻譯本書,並不只是為了引介。除了擴大本書的閱讀群,讓大家領略拉圖與ANT的思考理路外,更希望讓讀者能帶有距離地思考這本書:不是生硬地吞下本書的論點,而是加以消化,並實際帶著這種視野,拓展對自身立足的社會處境的思考與實作。這也是對當前在地STS研究者的工作期許——理解與創造。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為哲學,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此後,拉圖成為該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理論健將,以及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主要建構者之一。1982-2006年間,他任教於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社會創新中心。2007年起,轉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 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 ★譯者簡介: 余曉嵐 國立清華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碩士,主修性別研究與中國婦女史。現任職於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林文源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學研究與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為醫療社會學、工程研發與使用者研究、社會理論與經驗本體論。 許全義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國立交通大學科法所碩士。現任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興趣專長為高中STS教育。 回TOP↑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