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時代的意義探詢:五四啟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觀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近代中國世俗化轉型的歷史背景,透過對五四時期新道德觀的研究,試圖回應如下問題: 第一,當功利與快樂成為這一時期新道德觀的基礎,五四時期是否提供了現代道德的價值標準?還是因為價值超越性的喪失,導致了中國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 第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新教改革以來的西方現代社會,透過分離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以期應對世俗時代的價值多元化挑戰,那麼,在五四時期的新道德觀當中,德性與倫理之間又形成了怎樣一種關係? 在五四過去將近一個世紀的今天,透過對近代中國思想史的「重新問題化」和對五四新道德觀的自我理解,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世俗時代的價值命題,為多元現代性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本書特色: 五四運動已過去將近一世紀,當功利與快樂成為這一時期新道德觀的基礎,五四時期是否提供了現代道德的價值標準?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世俗時代的開啟:超越世界及其瓦解 第一節 天:儒家的德性之源 第二節 「仁」與「禮」的道德圖景 第三節 從「天理」到「公理」:世俗時代的開端 1.德性的退隱:從「理與勢」到「體與用」 2.德性的旁落:來自「天演公理」的挑戰 3.德性的沉淪:「力即理也」 第四節 「個人」崛起:規範倫理的解體 第二章 五四時期的道德轉型 第一節 「自作主宰」的人生:個人主義的興起 第二節 當「功利」取代「善」:德性倫理的解紐 第三節 呼喚「穆姑娘」:迷亂之現代人心 第三章 個人德性的重建 第一節 五四的功利主義:「精神的」超越「物質的」 1.快樂的「質」與「量」:兩種「功利主義」 2.德性目標:人生境界的追求 3.道德實踐:探詢「內在價值」 第二節 五四的個人主義:從「小我」到「大我」 1.「群」的嬗變:「無中生有造社會」 2.人生價值:在「小我」與「大我」之間 3.「不朽」:從「真我」到「真社會」 第四章 公共倫理的證成 第一節 「公德」、「私德」與共同體 第二節 從個人德性到公共倫理:「三綱」的抽象繼承 第三節 追尋德性:在「政治共同體」背後 結語 這個世界會好嗎:世俗時代的道德反思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段煉 一九七七年五月出生,中國湖南長沙人,史學博士。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內文試閱> 序 當傳統宇宙觀和普世王權的正當性發生動搖,知識分子在政治秩序與心靈秩序的雙重危機下何以自處?這是清末民初「轉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面對這一迫切的時代議題,五四一代讀書人一方面通過思想啟蒙與文化批判,力圖為現代政治尋找道德支援和價值依據;另一方面,他們對於人生觀與公共倫理的關切,也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的歷史走向,左右著中國人的理智與情感。 這本小書嘗試對五四?蒙知識分子的道德觀念進行探討,借此關注現代中國「世俗化」(secularization)進程中思想論域的斷裂與連續、知識分子的突破與限度。 校閱這部書稿之時,滬上求學的美好時光常常浮現眼前。在此,向我的博士指導老師許紀霖教授深致敬意和謝意。能夠跟隨許老師切磋問學,不僅是我學術之路上最為幸運的一件事,更讓我感受到什?是自由的教育。謝謝閻雲翔教授在我留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