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病人訓練養成指引
第一本針對標準病人訓練養成的完整指導手冊 誰應該讀這本書 ? l 標準化病人的指導者或訓練者 l OSCE 教案撰寫者 l 標準化病人 l OSCE 考試規劃者 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 (OSCE) 在世界各國都廣泛的運用於醫學教育。這種測驗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那些還沒有執照的醫、護人員而設置。在教育訓練或測驗時必須要有一定標準相同的病人或場景才能使不同成員都可接受到相同的檢測,如果要把這種測驗正式運用在檢測臨床能力的時候,那麼每一次要檢測的題目都應該要一樣,因而發展出所謂的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的養成除了本身要有興趣之外,更要了解標準化病人的責任,在 OSCE 表演題目時因為考試時間冗長,可能一天有非常多場次,所以表演的正確性、一致性更是考試中公平、公正的主要因素。標準化病人養成中指導者更是重要,由誰來擔任指導者也是一個標準化病人能擔當正確的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稱職的標化病人指導,訓練者才能使得標準化病人的訓練能夠精確,標準化病人的表演一定要有正確性、一致性才能使得這種測驗是有意義。 因此,本書敦請本院相關的專家編輯這本『標準化病人的訓練及養成指引』,內容含蓋三大主軸,分別為「標準化病人訓練者」、「標準化病人的訓練與演練」與「標準化病人的演出品質確認」三部分。依據各主軸的精髓深入闡述:標準化病人指導者應具備的教導與導演技巧、標準化病人的訓練及表演技巧、標準化病人試演的正確性與一致性確認…等重要準備指引。希望不只標準化病人對 OSCE 考試能有更深的認識,也希望對於教育訓練標準化病人的課程安排者有所助益。 主編 李石增 民國 100 年 1 月 標準化病人的養成主要是為了要訓練醫學生成為一名稱職的醫師。標準化病人是必須非常專業的。在醫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外與病人的互動也是必須的。但是,沒有醫師執照的醫學生在沒有正確的訓練下,若直接接觸病人有可能會造成傷害,甚至醫療糾紛。以往,這種學習多是經由見習或實習中直接與病人互動而來。經過觀察主治醫師與病人間的互動或是由直接的互動中練習而獲得經驗,這種方式往往造成病人對實習、見習醫師的不信任,而造成對醫病關係的緊張。為了訓練醫學生在取得醫師執照前運用標準化病人來模擬某些疾病,來訓練醫學生是一種必要的方法。教育訓練醫學生時,運用標準化病人可以避免醫學生用錯誤嘗試的方法來獲得經驗。而運用這種教育訓練在許多國家已將這種方法設為取得醫師執照考試的一部分,就教育訓練的角度來看標準化病人或許並沒有那麼嚴肅,但是一旦這種考試是決定是否能通過測驗取得醫師執照,那麼標準化病人的公平性、公正性就非常重要了。國內各大醫學院、醫學中心近年來因為推動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 (OSCE) ,對於標準化病人有著大量的需求,但對於如何指導訓練標準化病人卻沒有一種有系統的作法。所以,如何成為標準化病人的指導者各地作法不一,經過訓練的標準化病人如何正確的表演、如何檢測標準化病人的演出是否正確一致性,且品質如何確定,場次如何安排也沒有書籍可以參考。這些年來我們舉辦了相當多場的標準化病人訓練營,也有許多有經驗的標準化病人的指導者,透過他們將這些經驗作法與檢測方法整理出來,希望能為台灣標準化病人指導者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