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拜的神,是怎樣來的?
★ 本書特色 本書共包括三百餘神,分為民間俗神、仙界諸神、佛國諸神和冥界鬼神。本來,佛教和道教中都有一些冥神,而在民間信仰中影響更深。但分別歸入佛、道部分有些分散,全部歸入民間俗神也不盡合理。不如專作為一部分獨立出來,這更符合世俗的理解習慣。中國百姓的傳統信仰觀念,是將世界分為三個空間,天上(天國)、人間(陽間)和地下(陰間)。天上有佛國和仙國,是佛、菩薩和神仙們的天堂,少數功德圓滿者死後也可以來到這裡享樂;人世間除人類在大地上生活以外,還有不少俗神和灶君、門神、送子娘娘等也雜處人間;地下的陰間,則是大多數人死後的去處。所以,把諸神分為民間、仙界、佛國和冥界,符合中國世俗傳統的信仰觀念。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的,充滿著福運、友善、祥和、真誠和淳樸;固然,其中也混雜著某些宗教色彩或一些落後、迷信的成分,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其本身也在不斷地變化,賦與了新的含意。比如今天的端午節、臘八節等就己失去了舊時的宗教色彩,而成了濃郁的民間節日。今天的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門神等神祇,神味兒已極淡薄,而人情味卻頗濃厚,成為與人們十分親近的吉祥神,甚至成為家庭的「一員」。 中國人熱愛自己的民俗文化,中國的民俗文化必將繼續大放異彩,相信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自然也包括神文化)必將走向世界,受到世界人民廣泛歡迎和喜愛。 ★ 內文試閱 研究神的問題,首先是要從社會學、民俗學的觀點去研討,否則是沒有基礎的。如果只是就神論神,它必然只是限於民間故事的傳說,而不會得到神的產生的本意,結果像古代一些記載神話故事書如《搜神記》之類,只是說明在某一時代流傳著某些神而已,並不能認識到一個神的產生是應什麼需要而產生的,解決了社會上什麼問題。 當然神的起源我們現在已經沒法考證。不過可以推斷,大概自從有了人類,神的形象也就產生。它適應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某些需要,如對自然現象的認識、解釋,人的品格之神化,賦予人以戰勝自然的信心、勇氣等。故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神對於社會的貢獻是客觀存在的。因之我們可以從神的不斷增加、演變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的諸多側面。 中國的神,可分為四類,大致可以包括了現有的神。 一、原始諸神。這應該是原始社會就有的一些神,它解決了原始時代人們的一些問題,從人們的崇拜一直到生活的需求。在自然方面,如天神、地、日、月、水、土、風、雨等;在生活方面,如門神、灶神、房神、井神、蠶神等;還有母系社會的象徵如西王母。這些都是最古老的,而一直不斷補充演化,保存到後代。 二、宗教諸神。在宗教還沒有興起之前,社會上必然產生巫、醫兩道,這是為人生實際需要而興起的。而巫術這一門,老實說也就是宗教的前身。它必然帶有神的崇拜,否則巫術是沒有憑藉的。今日對於最早的巫術所信奉的神已經無法追究,它當然吸收了一些原始時代流傳的一些神而加以增添,但由於混入後來的宗教中去而無法識別。中國的宗教,最早可以算是漢代創始的五斗米教,後來演化為道教,他們奉祀的一些神,顯然包括原始社會所奉祀的諸神,如三清(玉清、上清、太清)顯然是從天神崇拜轉來的,三官、雷王、後土、星君等都有原始神的痕跡。另外加上巫家所奉諸神,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