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禪修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81819178
  • 出版日期:2010/12/01
<內容簡介> 「止‧觀」是通往覺悟的二扇大門 古今兩大名師:蔣貢康楚仁波切與創古仁波切 帶你入門,鼓勵你實修 一切修持的根本即是「止」,證悟實相的道路即是「觀」,止與觀即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基與精華。 創古仁波切將藏傳佛法的心要教導止觀禪修,以循序次第、歷史典故、經論依據、旁徵博引、以及經驗傳授 等方式,讓教法精華全面且清楚的呈現在弟子們面前。 「止觀禪修」是創古仁波切以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知識寶藏》做為開示的基礎,涵蓋了大、小乘和金剛乘 對禪定的見解及修持方法,如百科全書般廣博。 尊貴的創古仁波切在兩次開示中,循序漸進地闡釋兩種主要的禪修——「止」和「觀」,深入淺出導讀經典 中對禪定的見解及修持方法,更舉出鮮明的例子,讓初機者易學易懂,身體力行。 為何要修持禪定 修持禪定和「熟習」或「熟悉化」的過程非常類似。因為即使有時候禪修進行得並不好,修持者仍然要繼續 修持下去。障礙及問題時常會升起,但是,只要繼續下去,使自己習慣於禪修,禪修終會變得自然、容易。 三摩地包括「止」的禪修和「觀」的禪修,即梵文所稱的「奢摩他(śamatha)」和「毗缽舍那(vipaśyan ā)」。得受這兩種禪修的教導之後,我們必須用理智加以分析而徹底的瞭解。 在瞭解這兩者之後,我們還必須實際去修持禪定,如此,我們所學習的一切才能被心所吸收。否則,縱使 我們的佛法知識非常豐富,若不瞭解「止」、「觀」的禪修,我們仍然無法真正獲益。 創古仁波切說:「我在歐洲及北美洲各地弘法時,許多人告訴我他們的私人問題——心理問題、生理問題、 財產問題、以及工作上的不快樂……等等。儘管問題的類別不勝枚舉,答案卻都是一樣的:使自心平靜、 平和,並開展瞭解實相的層次及智慧。所以,世俗快樂的根源是修持「止」和「觀」。」 「止」和「觀」的要義 「止」實際上是心專一地安住於一個對象或對境上,所以沒有許多念頭升起,心因而變得非常穩定及平靜, 而安住於平和之中。「止」的藏文是「息內(shi-ne),意為「平和」、「平靜」,所以,「止」就是「安住 於平和之中」。 僅只使心保持專一並不是「止」的禪修,因為在真正的「止」當中,專注的對象應當是正面的。負面的對象 會使貪執、瞋恚或愚癡等煩惱在心中升起,使心無法平靜地安住於事物上,將心安住在正面的對象上,心 才能安住於平和之中。 修持「止」可防止許多念頭的紛紛升起。我們或許會認為「止」是一種無念的狀態,甚而像是一塊石頭般。 這是不正確的見解,因為在「止」的禪修中,心不僅非常平靜及穩定,也非常清明,因此能分別及辨識一切 現象,並把一切事物看得非常分明。這就是「觀」或「毗缽舍那」,它是經由「止」而開展出來的。 「止」和「觀」雙修的必要性 行者或許會認為單獨修「止」,或只修「觀」而完全不修「止」是可能的。事實上,不論行者修的是佛教的 哪一乘或派別,一定要同時修持「止」和「觀」。 西藏人過去用來照明的酥油燈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例證。酥油燈的光非常清晰、明亮,但是它必須具有穩定、 不被風吹動的特質,才會放出明亮的光;如果燈的火焰不光亮或不穩定,我們就看不到黑暗中的事物。 同樣地,若要看見現象的真實本性,行者必須有清晰的瞭解,並能將心持久地專注於對象上;如果其中任何 一項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