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下)
內容簡介: 解除佔領、神武景氣,經濟的復甦讓日本人喊出「已不再是戰後了」。 一段日本戰後邁向重生之路的歷程。 ……貧乏的日本,和世界其它國家比較起來,消費與投資的潛在需要或許仍然很高也說不定,但比起戰後的一段時間,那個慾望的熾熱程度,明顯地減少了。已不再是戰後了。 ——《經濟白書》 1956.7.7 所得倍增、高度成長政策的結果,在社會的動向上,物質至上主義覆蓋了國民的全部,閒暇娛樂、休假,那樣的日常生活充滿了無責任、柔弱的「元祿風格」的社會現象,正支配著日本。 —— 福田赳夫 1964.6.14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脫離佔領,重新成為獨立國家。 而朝鮮半島爆發的戰爭,也給日本帶來經濟復興的希望。韓戰特需、神武景氣……除卻武力後的日本,再次以經濟力向世界進軍。 但在經濟富足後,各種問題也逐漸深刻,憲法九條、安保鬥爭、環境污染、沖繩問題…… 因目標不確定而搖晃的日本社會,在以大阪萬博達到高峰的「昭和元祿」後,是否又會落入另一個衰落循環? 本書作者以講論授課的方式,用淺白的文字,為讀者們抽絲剝繭,理解戰後昭和的歷程,看人民如何在艱困中求生存,並開創出新的榮景。讀歷史的目的,不僅是在增廣見聞, 更是作為思考未來的基礎。日本的這段歷史,相信也會給台灣的讀者們,帶來許多的的思考與啟發。 本書特點: ◎榮獲2006年「每日出版文化賞 特別賞」。 ◎在日本熱銷30萬部。 ◎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述說一段「真實」的昭和戰後史。 本冊目錄: 第 九 章 新獨立國日本的啟航 第 十 章 混沌不明的社會,層出不窮的事件 第十一章 「五五年體制」成立之日 第十二章 「已不再是戰後了」 第十三章 六○年代安保抗爭之後 第十四章 風暴般的經濟成長 第十五章 昭和元祿的「欠債」 終 章 日本將如何? 附 論 昭和天皇—麥克阿瑟會談密話 後 記 相關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半藤一利(はんどう かずとし) 一九三○年出生於東京。 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後,進入文藝春秋社。 歷經《週刊文春》編輯長、《文藝春秋》編輯長、專務取締役(總經理)等職,現為專門作家。 主要著作有《日本最長的一日》(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一九六五)、《是漱石先生呦》正、續篇(漱石先生ぞな、もし,文藝春秋,一九九二。獲得新田次郎文學賞)、《諾門罕之夏》(ノモンハンの夏,文藝春秋,一九九八。獲得山本七平賞)、《來談戰爭與和平》(いま戦争と平和を語る,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二○一○)、《昭和與日本人的失敗本質》(昭和と日本人失敗の本質,新講社,二○一一)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林錚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譯有:《住宅巡禮》、《意中的建築》上下(以上左岸文化)、《鏡像下的日本人》、《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以上博雅書屋)、《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玉山社)等多部作品。 台灣版序 本書能獲得許多台灣的讀者青睞,真的很光榮,同時覺得很愉快。遺憾的是,從我出生以來一步也未曾踏上台灣的大地,然而連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對台灣有種親近感。 其中一個理由是,與其說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