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Readmoo 分享書
分類總覽
動物/植物
演化/遺傳
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平裝)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平裝)
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
4.3
/
10
作者: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著; 黃薇菁譯
、
羅賓.鄧巴
譯者:
黃薇菁
出版社:
商周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861206141
出版日期:2011/03/06
選擇網路書店
城邦讀書花園
博客來
PChome 24h書店
科普
社會文化
人類學
圖書館
2018讀的書
5社會科學
5社會科學.4社會
人文:心理
生物學:演化
生物學:動物行為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tglin
寫了書評。
抓個翻譯上的小小 bug。106 ~ 107頁︰「我們決定保有我們原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一種日耳曼語)和一○六六年於英王威廉一世時期傳入的最新式法語(從拉丁語而來的浪漫語言)——這也是英語字彙如此豐富的原因。」 上面翻譯文中那帶有價值判斷的「浪漫語言」,應該是「羅曼語系」這個術語的誤譯吧? === 所謂「心理學」,研究的分支是非常龐大的(跟「符號學」有得拼……)。但我這枚唯物的懷疑論者,一直到很晚才知道,原來我一直有興趣的某些主題,竟然是屬於「認知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即「心理學」的分支呀。 簡單的定義,凡是用來瞭解「人類」的,都可以算是「心理學」吧。 這本科普書《150法則》,正如副標題所示,內容是〈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作者比較像是用提網挈領的方式,點出不少演化心理學的主題,而未加以深入闡述——或許這是因為,本書是作者在雜誌上的短文所收集而成的嗎?有許多主題,我在「鑽石先生(Jared Diamond)」的書都讀過了。 書名的「150 法則」,即以作者姓氏所命名的「鄧巴數」,是指一個人能處理的人際互動關係的人數,平均是 150 人(介於 100 ~ 200 之間)。……嗯,看了一下自己 FB 上的朋友數是 180,代表自己也是落入了鄧巴數的統計有效樣本中了唄? 以下是由本書中得到的一些新知︰ 1. 第三章〈血濃於水〉︰作者提出,人類語言以驚人的速度(數個世代)便分化出各式艱澀難懂的方言,與語言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方便溝通」的演化前題相矛盾,在「演化心理學」的分析下,這是為了「人類親疏關係的界定」。 十分有趣的觀點。換句話說,居住在同一區域的人們,會「故意」地搞出自己所屬的一套講話方式,可以很方便地讓人辨認出哪個人和你是同鄉(非常可能有血緣上的親戚關係),並讓人曉得誰可以依靠。藉以獲得演化上的利益。 --- 2. 第四章〈陰魂不散的先人〉︰蘇格蘭獨立人士宣稱,蘇格蘭人是西徐亞(Scythia)人的後裔,所以蘇格蘭人不可能是英國人。 這種宣稱,在今日的台灣並不陌生。為了政治上的因素,某些族群的人總是可以湊出他們希望的「偽科學證據」,用來指稱自己是(/不是)承自某個族群的後裔。 --- 3. 第十二章〈跟不上改變的心智〉︰美國總統選舉,雖然耗費了巨大的資源來進行了競選活動,但實際上,「身材高的、長得好看的,泰半就是會贏」,同於人類在石器時代對認知上的遠古知識。 嗯嗯,按2008和2012的台灣總統大選,就知道這個理論成立了…… === 本書的最後幾章所討論的主題,才是令我收獲最豐富的部分。原本我聽過一種理論,即人類之所以要有這般容量的大腦,是為了「欺騙同伴以獲取生殖利益」。沒想到,人類社會中的道德和宗教,也是大腦(嚴格說來是「心智認知」)所搞出來的產物。 本書以《奧塞羅》一戲為例,提出了︰ 莎士比亞想要(1)讓觀眾相信(2),伊阿哥意圖(3)讓奧塞羅相信(4)黛絲德蒙娜愛上了(5)卡西歐。 上面的這條敘述中,莎士比亞本人的創作,用了「五層」的意向性——即「推測」其它對象在想什麼。關於這種多層的意向性,只出現在人類的大腦前葉(有相對發達的「新皮質區」的神經連結)。至於同為靈長類的猿猴呢,頂多只能根據外顯的行為,猜測另一位同類在想什麼而已;也就是限於「二層」的意向性。這同時解釋了,為何各個文化圈的人類,總是這麼愛「聽故事/講故事」。 過去,我這枚唯物懷疑論者,總是以為「道德」是基於社會中「人們彼此互相妥協」所產生的玩意兒;也就是說,我先殺了某人、而某人的親屬也會殺了我復仇,為避免這種雙輸的結果,於是便產生了「道德」這玩意兒。 但要產生上述那種情況成立,則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們互相殺來殺去、血流飄桿之後才會發生;搞不好道德尚未建立之前,該群體就已經滅絕了。事實上,只要人類具有莎士比亞的「多層意向性」就足夠建立起這「自省」的程序,毋需真的經過「人與人互相戰鬥」這個過程。 因此,宗教便和道德的起源有密切的相關——至少創立者為了群體的存續,用了這種人類的大腦天賦達成了群體的存續目標︰ 創教者想要(1)你知道(2)我們大家都相信(3)上帝想要(4)我們表現正直行為。 當然,一般人不需要用到這麼多的層次,只需要 我相信(1)阿彌陀佛不希望(2)我去偷竊別人的東西。 就足夠了。 --- 以前聽人講過,如果牛羊有神的話,牠們的神(單數或複數)的外觀就跟牛羊自己一樣。但若從腦神經的認知理論來看的話,根本不會有這種事,因為牠們的心智認知層次不夠…… 有趣的書。
讚
回應
分享
出版社簡介
商周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24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