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理性批判(平裝)
<內容簡介> 1803年,普魯士王國的柯尼斯堡發生了一連串的殺人命案,動機不明, 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一位年輕檢察官在哲學大師康德的安排下前來調查,將康德批判哲學的 原則運用在刑事辦案上,循著犯罪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追到人類理性的邊緣, 腳下是人心深淵的無盡黑暗。真相,總是令人膽顫心寒…… 歐洲哲學發展到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理性主義兩大傳統涇渭分明: 前者以洛克、休謨為代表,認為人心有如一張白紙,全賴後天的經驗形塑; 後者有高唱「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認為經驗不足恃,確定的知識都來自理性。 兩派相持不下,話不投機,幸好出了個康德,歐洲哲學才有轉機。 這位日耳曼哲學家以一人之力完成「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1)、 《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不但融匯調和了兩大哲學派別, 整個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沒有一個不受康德影響。 甚至二十世紀語言哲學的維根斯坦、存在主義的沙特、現象學的胡塞爾, 乃至當代哲學巨擘哈伯瑪斯、羅爾斯,都在回應康德哲學提出的課題。 《謀殺理性批判》的作者高明之處,是在歷史的空隙中架構了一個飽滿又鮮活的虛構世界。 一般人對康德的印象流於刻板沉悶:一個終身未娶的哲學教授,一輩子沒離開過柯尼斯堡, 生活極為規律,一絲不苟到城裡的居民可以用他出門散步來對時。 但是作者卻勾勒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康德:瘦小而精明的老者,睿智又充滿好奇心。 同時也提醒了讀者,康德所處的乃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歐洲:啟蒙理性澆灌出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 也孕育了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崛起摧毀了貴族階級,也把歐洲帶入腥風血雨之中。 理性主義走到非理性的暴力,是理性最大的嘲諷。 康德沒有活著見到十九世紀的歐洲轉而走到理性的對反面,投入浪漫主義、 乃至潛意識的懷抱。但讓人好奇的是,康德在1790年就已完成龐大哲學體系的建構, 窮盡理性範疇的探討,難道到他去世的這十四年間,沒有想過再跨一步,探索非理性的黑暗深淵? 《謀殺理性批判》正是玩味了這個可能性,頗有康德「第四批判」的意味, 只是康德這部哲學巨著不純然是哲學的思辨,而是一連串以人命與鮮血為代價的人性實驗。 整個柯尼斯堡都是康德的哲學實驗室,作者用非常詭異的方式謳歌了「敢於求知」的啟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