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

4.1 / 1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841026
  • 出版日期:2007/05/01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四十四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 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 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回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 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