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與血之歌: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

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

3.8 / 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3014423
  • 出版日期:2014/08/01

200年前,醫師必須充當梅毒感染的白老鼠,自己劃開傷口,記錄感染經過 1977年紐約通過了藥劑處死方案,同意除了電椅和毒氣外,犯人還可以有更經濟實惠的死法…… 人類屢次成功掀起了醫學變革,但是否已成為生命真正的主宰? 沃倫在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病患的檢體中,發現有細菌一樣的藍綠色物體緊黏著上皮細胞,他覺得這似乎和「細菌感染」有著密切的關係。 可是這種發現並不符合當時主流的醫學概念,因為自巴斯德證實有細菌存在以來,醫界普遍認為胃裡是沒有細菌的――細菌被人類吞入胃裡,其中的酸度根本讓它無法生存。 但是沃倫並不在意,仍努力在相似的檢體中找出證據,想推翻這個根深蒂固的古老觀念…,但隨著檢體的樣本愈多,沃倫可能是對的…! 沃倫是否找出了真相? 在病理研究並不發達的年代,他該如何證明?而這是否將顛覆古老的醫學觀念? 人類的變革總是在屢仆屢起中發展,儘管犧牲無數,醫生們仍然造就許多改變生命的奇蹟,但是解決愈多迷惑、就發現更多挑戰。究竟如何在體悟歷史的騷動之後,獲致開創未來真正的契機, 本書的價值,就是作者透過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敏銳的病理剖析能力,帶您見微知著、聚焦核心,在歷史迷霧之下,挖掘出生死百態最動人的片段。 ★名人推薦: 「蘇醫師的這本書老嫗能解,又像『舉頭望明月』一目了然,讓我先放下世界盃足球賽,一氣呵成,把它讀完。」──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葉森洲 「字字讀來趣味盎然,讓我在醫學史知識的傳授上有借力使力的空間。處處可見的慧黠,往往讓人不免會心一笑。」──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士永 葉森洲╱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 劉士永╱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李天鐸╱前國安局駐法代表‧頑石文創公司董事長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 翁佳音╱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漢湘╱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楊 照╱作家‧評論家 劉寶傑╱《關鍵時刻》主持人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內文試閱: 〈瓣膜選擇的兩難〉 邱先生因為心臟內的二尖瓣嚴重鈣化與變形,造成了它的狹窄和閉鎖不全,加上臨床上有心衰竭的現象,所以由心臟內科醫師的我會診,替他施行二尖瓣的替換手術。 聽完了手術前的病情解釋,他可以了解手術相關的風險與併發症,但是對於選擇替換哪一類「瓣膜」,卻是躊躇不前,甚至還因此而失眠。 目前市面上可以做為取代人體瓣膜的植入物(prothesis)可分為兩種。 第一類是由豬身上的瓣膜整個取下,或是由牛的心包膜縫製而成的瓣膜,我們臨床上稱之為「生物性瓣膜」(bioprosthesis),為了讓病患很快能理解,醫師通常會依照它的來源直接稱呼為「豬瓣膜」或者是「牛瓣膜」。 因為它們是生物性的再製品,自然也會有老化的問題存在,所以其壽命就有一定的年限,但也因為它們經過特殊的處理,人體的接受度較高,除了在術後必須接受短暫的抗凝劑香豆素,接下來的日子將會比較自由,不會為了抗凝血劑的配伍禁忌,出血或者血栓的危險而擔心受怕。(可參閱拙作《開膛史》『香豆素軼事』一文) 第二類的瓣膜臨床上稱之為「機械性瓣膜」(mechanical prothesis),完全是由人體排斥性小的人工製品組合而成。因為早期的機械性瓣膜有不少金屬的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