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場史無前例爭取自由的暴動事件
《蘇菲的抉擇》威廉.史岱隆 1968年普立茲文學獎之作!
究竟是為了什麼心理成因,
讓原本應當普愛世人的杜納牧師,
日後卻瘋狂地殺害白種人呢?
當我想到她時,心中充滿了欲望和渴求,如此洶湧,
就像過去的種種回憶和很久以前的聲音,
流水,強風,使我的心難以承受。
親愛的,我們必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那裡來的……
一黑一白──合為一體
《時代》雜誌百大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美國黑人作家 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讚譽──他開啟了我們共同的歷史!
郝譽翔、張鐵志、謝哲青 一致推薦
創作靈感來自於美國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黑奴暴動事件發起者──奈特杜納在獄中寫下的告白書。威廉史岱隆以第一人稱角度,構築了黑人牧師奈特杜納曲折的一生。
奈特杜納的外婆在18世紀從黃金海岸來到美國,被賣給維吉尼亞州的白人──奧非爾斯.杜納,從此烙背下世襲的奴隸身分,年僅13歲的外婆生下奈特的母親不久便斷食而死。奈特的母親長大後和農莊一名黑奴生下了奈特,父親因為不滿主人掌摑,出逃以後永遠地消失在奈特的世界裡。
奈特從小聰明靈敏,深得主人喜愛,因此識字、精研聖經、學習木工,成為主人最能幹的幫手,主人告訴奈特,當他木工技藝純熟,且滿25歲之時,會讓他自由,然而這個自由夢在主人農莊連年虧損以後破碎了,奈特輾轉來到一個有雞姦癖的牧師家,三年後又被賣到白人文盲的手上。
黑人生活的折磨是多樣而難以描述的:奈特幼時目睹母親在廚房遭白人強暴;身為最能幹的奴僕他時常被出租以增加主人收益;在白人的蔑視目光下,他必須收起尊嚴,隱忍著青春期對性、對愛情的渴望;在情緒感知上,黑人被要求像個無感的透明人,在工作負荷上,被要求像個畜生不停地做,有時甚至被要求如馬戲團的公雞互鬥,提供娛樂……憤恨、悲傷、無奈,奈特都靠著《聖經》的慰藉忍受下來了。
日復一日,奈特明白黑人的命運好比過去被奴役的希伯來人一樣,要有一個摩西來帶領黑奴逃離古埃及,在流著奶與蜜的地方有尊嚴地活著。他在禁食與模糊的幻象中辨識出神下達的訊息──屠殺白人。
1831年,他號召十多個黑奴起義造反,殺了五十多個白人,包括他所傾慕的白人女孩,不久之後即被補入獄處決。他在獄中告白書中痛陳千千萬萬同他一樣黑皮膚的人所受的屈辱,訴說一個良善的人如何被白人逼到牆角,進而步上復仇之路……史岱隆以歷史學家之眼、社會學家之胸懷、良知雕刻家的手、心理學家之刀,以及豐富的小說家想像力,將這份告白書成就為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