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敗.毀滅.救贖:後烏托邦時代的文學與政治
<內容簡介> 1.推廣純文學,拓展讀者閱讀視野。 2.讓文學愛好者與一般讀者,對華文文學評論,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錄: 文學評論是多功能鏡子:《當代中國文學評論家叢書》總序 序言 第一輯 理論探索 故事、小說與文學的反極權本質:阿倫特、哈維爾、昆德拉與克里瑪論文學 「文藝與記憶」研究範式及其批評實踐:以三個關鍵詞為核心的考察 文學公共領域與當代中國文學的公共性問題 雷鋒形象的建構、重構與解構 理解我們自己的「娛樂至死」:一種西方文化理論在中國的被綁架之旅 從獻禮片《百花》、《歲月如歌》看「文革」歷史記憶的建構 兩種世俗化與當代中國的物質主義 第二輯 批評實踐 關於當代中國社會災難書寫的幾個問題 《受活》:當代中國政治寓言文學的傑作 大院頑主的荒唐歲月與成聖之路:都梁《血色浪漫》再解讀 「悲壯的青春」與梁曉聲的英雄?事:以《今夜有暴風雪》為例 見證極權環境下的人性變異:《血色黃昏》解讀(上) 見證極權環境下的人性變異:《血色黃昏》解讀(下) 晚霞消失之後我們到哪裏去?重讀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荒唐的革命鬧劇與民間的「文革」世相:評李銳的《無風之樹》 艱難的堅持(代後記) <作者簡介> 陶東風(1959—)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從事文藝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文化研究。著有《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社會理論視野中的文學與文化》,《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等多部,並翻譯《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文化與權力‧布迪厄的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導論》。曾獲第一、三屆全國青年優秀美學學術成果獎與第三、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