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裡的媽媽(上下套書)
三代興衰一世起落 鳴和台灣近代史的綿長徒歌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有的人聲,例如賣肉粽的召喚、收酒瓶人的鈴鐺、腳踏車的老叮噹等等,慢慢從我們的身邊走遠。」 《水田裡的媽媽》曳引家族史的線軸,祖先落腳台中烏日,伴隨大歷史的浪潮,走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社會轉型期……父親不甘固步於農村,決定開創鍋爐製造的事業;母親被迫逃亡,卻始終堅毅強韌,維繫一家燈火。家事衍續的同時,臺灣社會也不停告別過去,迎向未知。走過農業轉型的落寞晚景,走過工商業的湧動勃發,「家」如一扇眺望歷史洪流的舷窗,見證台灣社會的諸多異變。 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提到,「說故事」是一種透過敘事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說故事的人」有兩種古老的典型:一是定居的農民,一是周遊各地的水手或商人,這兩者之間又相互滲透,中世紀四處旅行後定居開業的手工藝人,即是聯繫兩者的典型。如此,擁有這雙重的源頭的「敘述者」形成了。 在一個集體記憶衰落的時代,作者以一個家族,提喻台灣社會近代史,湮往宿昔娓娓迎來。本書透過「敘述者的鄉愁」,讓敘事款款召喚往事,溫柔地展現文字記述故事的手工技藝。 ★名人推薦: 王小棣(導演)、李永豐(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吳晟(詩人)、侯孝賢(導演)、高承恕(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楊澤(作家)、鄭宗龍(編舞家)、劉克襄(作家)、蔣勳(作家) (依姓氏筆劃序)好評推薦 ★內文試閱: 序曲 1,緊急簡訊 「哥:爸病危,需開刀,媽不敢簽字,請速回。阿清」二○一○年三月二十日下午二點二十分。 黃昏的時候,高鐵列車慢慢駛向台中烏日站。列車放緩了速度,滑過家鄉寬廣平坦的田野,逐漸駛入車站。一輪火紅的夕陽,在遠遠西海岸的方向,像一盞燈籠般,掛在黃橙橙的天空。 我坐在乾淨灰白的車廂裡,重新把簡訊看一遍,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接到簡訊的時候,我正在開會。會議室有人作簡報,幽暗中,我悄悄看了簡訊,頓時心中一沉,立即離開會議室,去外面打電話。 小妹中午接到媽媽電話。媽媽說,上午看父親神情呆滯,右半邊幾乎都不能動,手臂也抬不起來,她感覺怪怪的,就叫一輛救護車,帶父親去醫院檢查,發現腦後有一個血塊,可能是上次跌倒時受的傷,造成腦部神經壓迫,醫生說,其實就是中風。如果不開刀,原本罹患阿玆海默症的父親,會有生命危險。但開刀也可能有後遺症,老人容易感染,因此要媽媽簽下手術同意書。 「媽媽很害怕,哥,你一定要回去!這件事,只能由大哥來負責了。」小妹說。 「啊,好的,我儘量想辦法。」我悄聲回答。 「哥,那要不要通知二哥和姐姐回來?」小妹問。 「暫時先不要吧!免得他們緊張。」我想了想說。 「可是,如果爸爸怎麼樣了,他們沒見到最後一面,會不會很難過?」小妹直接問。 「晚一點,我們看過以後再決定。如果有危險,再找他們一起回來吧。」 小妹今年四十來歲,跟我一樣在台北上班,只有利用假日回老家看望父母。作為最小的女兒,她的個性和長相像極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