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樹3: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
收錄超過1300個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從中看到古代先民如何利用自然、理解自然與敬畏自然。 漢字將動物分成蟲、魚、鳥、獸四大類,從沒有腳的蟲、魚,到有兩腳的鳥,再到四腳的獸。從這些字的衍生結構來看,古代中國人對動物的分類可謂獨樹一格。他們對於動物的命名不僅記錄了外型特徵,也隱含了動物習性:「鷹」是會抓小鳥的大鳥,「雞」是被人捕捉而失去自由的鳥,「龍」是引起水患的大蛇,「鳳」是一隻從邊境外飛來的大鳥等等。除此以外,由每一種動物所衍生出來的漢字就可以知道此動物的習性,就以虎的衍生字來說,「虐」是殘暴的虎爪,「虜」描寫老虎把男人抓走,「慮」描述出人對老虎的憂慮,「處」是老虎出沒的地方,「彪」與「虔」是虎紋,「豦」、「劇」、「戲」、「噱」是老虎獵食野豬的精彩戲碼等,充分表達出老虎的兇猛本性。 作者長年浸淫文字學天地,尋索字與字之間的邏輯關連,並濃縮在本書的「漢字樹狀圖」裡。透過作者清晰簡要的說明,即使是毫無文字學根基的讀者,也可以憑著自身對中文母語的使用經驗,得到許多新奇的發現與樂趣。 吳家恆 人類的文化發展有縱橫兩個方向。以縱的來說,表現出由簡陋而精緻、由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進而要求心理、精神、美感需求的滿足。以橫的來說,則是從人的自身出發,先顧及自身,然後推而及於旁人,以及周遭環境的種種現象、物件。 《漢字樹》系列的鋪陳設計,也正反映了這個文明發展的歷程。尤其中華文化是個非常以「人」為中心的文化,雖然對超自然鬼神的關切也存在,但是並沒有像古代的閃族,發展出一個絕對、至高的存在,表現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進而影響人世間的種種。中華文化沒有一個至高神權,所以自然焦點也放在人身上,表現在文字上,就是漢字中與「人」相關的字非常多。包括把人當成一個實體,用手、腳、骨等身體部位或器官來建構漢字,或是把人當成抽象概念,來呈現人的樣態,以及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就是《漢字樹》第一、二冊的內容。 在《漢字樹》第三冊中,作者廖文豪教授則是整理了與蟲魚鳥獸、花卉草木相關的漢字。「自然」與「環境」是個抽象的概念,而在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則是具象的,代表了人對周遭世界的探索,這些動植物就是探索的具體結果。而古人在這些經驗中發現,有些動物是可吃的,有些是吃人的,有些動物可以為人耕地、看門;同樣地,有些植物可以吃、或是可以用,但也有些植物有毒,或是具有其他的特性。 《漢字樹──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整理了這部份的漢字,透過作者的解密,再次讓讀者看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巧妙,也讓讀者對於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多了一分瞭解與親近。 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