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sue 04:自由騎行
<內容簡介> 「當你能夠自主騎行,便能在路途上自由往來,體會到自在的單車人生。」 單車的美好,在於你必須用自己的雙腳去製造速度,以雙手去控制方向,以雙眼去察看路面情況,並以身體的氣力及汗水作為推動力。雖然它未必可以讓你快過風,但卻能以最organic的方式,讓你清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真正體會到沿途風光明媚。正如海明威所說:「只有踩著單車,揮灑汗水穿越高山和低地,你才能感受田野起伏的美,你才能記下它們的質感紋理。」所以,單車哲學其實也是生命哲學。Life is a beautiful ride! <作者簡介> 《what.》生活文化誌,是一本從未見於香港本土出版界之跨界刊物。每期只以一種生活風貌為主題,從文化、歷史、工藝、人物、文學、插畫、影像、多媒體等類型創作引入主旨,集合雜誌之多元廣泛,及書本之精緻深厚,著重以人為本的精神,為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what.》的理念,是希望能夠在這個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充斥著消費主義的虛浮時代裡,提出這一種講究內在修為的生活態度,並嘗試加入當代的時尚元素,更多面向地引領及啟發讀者進行對生活的更多想像。 同時透過雜誌、網站、Apps,及各類活動,我們會聚集來自兩岸三地的當代創作人,透過與他們的不斷合作,便能讓《what.》由單純一本雜誌,變成一個具有影響力,而且更好玩,更有趣,更年輕的創意分享平台。 ★內文試閱: 單車的美好 撰文:nico tang 「電腦就像單車,它是人類發明過最了不起的工具。」──Steve Jobs 今天回看單車的發展歷史,彷彿看到一種輪迴:十九世紀末,英國人John Kemp Starle將傳統的大小輪單車Penny-farthing,改良成為既安全又耐用的Rover,也同時奠定了現代單車的模樣。二十世紀初,這種現代單車,經過大量生產,開始輸出到全世界,並廣為人們使用。由於當時汽車尚未普及,大多數人每天都會踩著單車在城市裡往來,又或是作為了勞動階層賴以維生的搵食工具,用來運貨載人。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汽車取代了單車正式成為城市道路的主宰。除了一些發展中國家以外,單車基本上從交通工具,變成一種悠閒消遣,或是體育運動。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甚至有人說過,作為現代化的符號,總有一天,單車終會被汽車完全淘汰。 當然這個預言並沒有成真。因為人類開始發現,要維持這種所謂的現代化城市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同時又會產生出大量的污染,嚴重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而最終這個惡果也將要由我們自己來承擔。為了彌補這個「錯誤」,近十年,西方有愈來愈多比較文明的城市,希望找到能夠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方法,開始思考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重新發現了單車的美好──既節能低碳又環保健康──將會是箇中的關鍵。於是,單車又再次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隨著愈來愈多永續宜居的城市,將單車視作必備的交通配套工具,其需求甚至有逐漸超越汽車的趨勢。 單車之所以了不起,便是在於即使經過了百多年,人們仍然可以在它身上發現到各種美好和可能。 而在文化層面上,單車的美好,在於你必須用自己的雙腳去製造速度,以雙手去控制方向,以雙眼去察看路面情況,並以身體的氣力及汗水作為推動力。雖然它未必可以讓你快過風,但卻能以最organic的方式,讓你清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真正體會到沿途風光明媚。正如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