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小食記

4.3 / 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271475
  • 出版日期:2013/01/01
~八卦山腳下,小吃之都的田野尋味之旅 十二道彰顯地方風格的主味+十三種不容錯過的延伸滋味+十四幅擴展視野的延伸風景 不僅是美味的食記,還是收藏生活記憶、探究文化底蘊的──彰化街頭飲食深度踏查 劉克襄(作家)、周馥儀(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秀惠(前文化總會副祕書長)、邱建富(彰化市長) 美味推薦 ◎隨書附贈「遊古城吃小吃」導覽地圖 .書衣背面貼心收錄店家資訊,方便讀者輕鬆攜帶、按圖索驥,一嚐各式美味。 肉圓、肉包、爌肉飯, 還有一碗碗淋著肉燥高湯的麵 在八卦山的俯瞰下, 彰化市以古城為中心, 長久以來,一種堅持總是被默默的守著 讓豬肉香在番薯、稻米和麵粉的環繞下 發光發熱成一道又一道純粹的地方小吃 台灣各地都有肉圓,但彰化肉圓為何有種綿綿不絕的拉彈力道?那可是獨尊番薯粉的肉圓皮,在油鍋裡歷練翻轉而出的獨特光芒? 貓鼠麵、黑肉麵,乍聽有些嚇人呢!那其實是一碗碗以肉燥煉湯的美味煮麵,清甜湯頭裡的蛤仔味,絲毫不遜於以蝦頭熬成的台南擔仔麵。 幾乎家家都煮得出的尋常爌肉,怎麼成了舒國治筆下的「市吃」?彷彿二十四小時接力賽般賣著爌肉飯的各個店家,怎麼為這簡單的味道注入山城特有的魅力?又勾勒出怎樣日夜不歇的勞動身影? 全台「最好」的小食攤,乾炒花生米、煎魚、筍湯、糯米大腸,再平常不過的鄉野小食,到底有多細膩清淡有味?深藏著怎樣無法複製的烹調祕方? 「圓仔湯」、「燒肉圓」,日本時代作家賴和、楊守愚筆下闖蕩街頭的走擔,今日可還覓得到同樣的味道? 彰化,被作家舒國治譽為全台最好的小吃所在,也是作者陳淑華味覺記憶的原點。這回,繼《島嶼的餐桌》後,她將關注的飲食田野移駐到家鄉彰化,透過擅長的文化田野爬梳,細細追索彰化街頭小吃的源流,於是從兒時生活的記憶出發,循著上個世紀二、三○年代作家賴和、楊守愚筆下描述的場景,八○年前後「古蹟仙」林衡道與《野外雜誌》記者踏查的步履,以及更近一些約莫世紀之交舒國治的漫遊地圖等,一處一處尋訪,一攤一攤品嘗,一書一書翻找……,交織出彰化街頭飲食在傳統的執著中所創造出的顛覆滋味,串連起一趟穿越百年的彰化小吃奇幻旅程,在展現地方風格的味覺堅持裡,找到孕育它的力量所在。 ★內文試閱: 【前言】古城時光,反骨的山海滋味 左邊是山/右邊是海/那我該看哪一邊/左邊是山/右邊是海/不,我哪一邊都不看/我要看的/只是對面/一起談著山海的女學生/那些女孩的眸子閃耀著山的姿影/那些女孩的眸子洋溢著海的馨香/微風飄拂黑髮織成美麗的山海幻影/山也不看/海也不看/我只是凝視著對面/山也不看/海也不看/終於完全陶醉在山海之中 這一、二年來,吃著彰化街頭的湯麵,切仔麵,腦中常會浮現詩人林亨泰的〈海線〉。 一碗顛覆傳統的麵 不是到處都有的大骨湯頭,也不像台南街頭的擔仔麵還保留著閩南原鄉以蝦頭或蝦殼熬練湯頭的作法,彰化街頭的切仔麵常飄著淡淡的蛤仔味,雖說可能是面對新土地新時空不得不的轉變,但其中摻雜更多的是顛覆性的手法,肉燥不是用來淋在麵上的嗎?這回沒有唾手可得的蝦子,只有到處可撿拾的蛤仔,不過單靠蛤仔的氣味可能嫌單薄了點,於是有勞肉燥上場,讓它成為煉湯的主角,末了,才以一抹蛤仔味,收斂肉燥的濃香,成就街頭這一碗「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