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月刊_第332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不變文學初心,開創史頁佳話 ◎封德屏 2003年5月,為了不捨《文訊》一夕間被迫停刊,我們在幾位不求報償、熱心人士幫助下,籌措了最低門檻兩百萬台幣,成立了「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除了最初一兩年,得到些許資源,十年來我們努力自給自足,我更不能麻煩當初被推薦、情意相挺的董事們。 但面對《文訊》及「文藝資料中心」即將搬遷到地下室的搬遷裝修費用,以及兩年半後又將面臨典藏空間、重新尋找租賃場地的問題,我實在感到吃力無助。萬不得已,今年初基金會董事會中,我提出請董事會籌措資金的要求,董事長建議舉辦「文訊30週年義賣活動」來籌措資金。這個提議,讓我躊躇良久。整個農曆年假,哪裡都沒去,表面上是休養生息,事實上滿腦子思緒東竄西跑,煩惱的不得了。 寫企畫案、編輯刊物、承接出版活動或研究專案,都不是難事,但請人捐贈東西來義賣這件事,對我確實是巨大考驗。首先是心理層面:這幾年《文訊》縱使艱困,很少麻煩和我們一樣清貧的文藝界朋友,這會不會讓朋友為難?其次是執行層面:義賣什麼、向誰募、如何賣、誰來買?這一連串湧現的問題,毫無處理的經驗,照理說應該馬上打退堂鼓的。 年前,台北市政府宣佈成立「台北文學館籌備處」,未來的發展將以數位文學、城市交流為重心。這樣的規劃,讓我們體認《文訊》的「文藝資料中心」和未來的「台北文學館」,將不會發生彼此業務重疊的情況,而青山依舊,此後《文訊》仍將繼續擔負更多文學史料蒐集、整理、研究及傳播的責任。 這個已累積30年,承載了台灣作家作品、雜誌、剪報、照片、手稿、評論及研究資料,釀藏了台灣文學發展奮鬥歷程點滴甘醇的所在,不能斷鏈停滯,更不能憑空消失。我們希望盡我們雖微薄但持恆的力量,挽救那些有形、無形,一旦錯失即將永遠消逝的的靈魂寶物;能對那些看似沉默、過時的文學資產,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我們也堅信,台灣還有更多的文學成就,像礦脈一樣,潛藏在地表之下,不為人察知,還未散發出應有的璀璨光芒。 因此,我們不但要維繫這個「文藝資料中心」,還要活化他,讓珍貴的文藝資源與社會共享。 於是從今年2月底,開始積極籌畫「文訊30年作家珍藏書畫募款展覽暨拍賣會」。經過兩個多月的徵集,共募得近六百件書畫文物。大家不僅慷慨捐獻,也紛紛表達對資料中心、對《文訊》的鼓勵及肯定,這些熱情給我們團隊很大的鼓舞,更稍釋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募集來的書畫文物,不僅雅緻、璞真,更展現了文人以書畫自娛、酬答知己、互贈欣賞的美好年代!許多動人的故事,高潔的情誼,都在一幅幅鳶飛魚躍的詩篇裡,以及風虎雲龍的墨跡中,留下珍貴的史頁佳話。 因為捐贈踴躍,內容豐富,計畫將分場拍賣。首場的展覽暨拍賣會在顧問蕭瓊瑞、簡秀枝、曾肅良的協助,以及曾老師帶領的工作小組的幫助下,即將在7月18日在華山文創園區揭幕。 承載了如此豐厚的餽贈與期待,帶著那一顆顆維繫文學不死的初心出發,哪怕是只能再多走大半日、多走一里路,都是甜蜜幸福。然而,拍賣會終究要接受商業市場的檢驗,儘管結果如何仍在未知之天,但在我們心目中,這些都是此生難遇的珍稀寶物,我們將永誌感念。 ‧ 下個月,是三民書局60週年慶,特刊載周玉山教授〈三民書局六十年〉一文,以示對三民書局劉振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