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月刊_第325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編輯室報告: 留存檔案,轉換觀念的出版型態 在過去,有別於傳統的書籍雜誌的印刷廠,市面上還有一種稱為「快速印刷」的店家,服務的對象大多是處理名片、廣告宣傳單、婚喪禮慶的請帖等小件印刷品,後來教育政策大轉變,廣設大學,研究所也跟著增多,層出不窮的各類研討會論文,每年畢業的碩博士生的論文,教授們的升等論文等,大量的生意湧上門來,顧客的要求越來越多,這些快速印刷店也就不斷的更新技術及印刷機器,以滿足顧客的需求。 這種印量自由,時間要快的印刷,讓有心投入出版及印刷行業的人,開始有了進入市場的想法。因此大約十多年前,數位短版印刷(POD)逐漸開始風行。POD為Print On Demand的縮寫,一般翻譯為「隨需列印」,是一種出版技術,它的特色是每份出版品(書籍)都先以數位檔案的方式保存,等到有需求時再將紙本書籍印製出來。 一般書籍雜誌需要製版印刷,因此印量太少不敷成本,況且還要一定的發行數量。雖然近些年來,出版市場,尤其是文學類,受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市場的不穩定性越來越大,出書量不減,退書量激增。此時此刻,需要多少印多少,沒有庫存壓力的「數位短版印刷」,就適時的取代了部分的傳統印刷。再加上出版法廢除,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可以自費出書。 起初,我對於這類狀況的迅速發展,頗不能接受,我認為它打破了出版的規律,沒有門檻設限的結果,整個市場更紊亂了。讀者怎麼去判斷,哪些書是經過編輯人、出版家的層層關卡,才得以面世。讓品質不佳的出版品雜混其間,怎能做到開卷有益、提昇文學內涵、提高生活品質的出版理想? 但幾年下來,我卻有了不同的想法。我看到不少的前輩作家、學者,在退休後的閒暇之餘,開始整理自己的作品,重新梳理自己的創作歷程,將當年因種種原因未及結集出版的作品,或是早已斷版、絕版的作品,從埋藏甚久的故紙舊書中,重新檢視,再換另一種心情,重新出版。對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讓他們有機會看到前輩作家作品,享受不同世代的文學洗禮。更重要的是,藉此數位出版的過程,將自己作品的數位檔保存下來。如此,對世世代代的讀者、研究者,都是一種福音。而且,一直困擾我們的空間儲存的憂慮,也會日漸減緩吧!這時候的出版,已不是為了進入市場,和其他的出版品競爭、營利,而是對對自己創作生涯做個紀念,也做個交待。這樣的出版型態,還蠻符合目前台灣市場小、寫手多的現實狀態呢! (封德屏) ◆ 封面故事: 【專題1】「生於60年代」詩路紀行 今年春天,由詩人顏艾琳號召,在永樂座舉辦系列的「6080編詩亂鬥轟趴」座談,一群生於60年代的詩人朋友,回首話當年,或許是詩社結群或許是鬥詩清談,談起當時的激越,對詩熱情依舊澎湃。 餘溫持續延燒,顏艾琳與大陸同世代詩人潘洗塵,合力編選兩岸60年代詩選,將於今年12月底出版。同時亦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舉辦兩岸60年代詩人會議,讓60年代詩人的文學議題,在學術殿堂有對話的空間。 在此專題中,特別邀請台灣同世代詩人陳皓、田運良、唐捐和70年代的楊宗翰,見證走過的黃金年代;並由《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策畫人潘洗塵、顏艾琳闡述兩岸60年代詩人與詩活動的概況。 【專題2】「旋風」再起:姜貴舊作〈白棺〉出土 姜貴的研究在遠親後輩王瑞華教授,以及周怡教授的努力下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