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內容簡介> 肢體動作,是充滿訊息與暗示的童言 身體,是走進孩子內心的通道 在每一場你與孩子的溝通裡, 文字語言只佔30%的作用,聽不見的童言──肢體動作卻佔了70%! 只有先成為感受細膩的父母,在每個不當言行發生的當下, 停下來,用心看孩子的身體動作及姿態, 才能聽出隱藏在行為之下的真實話語! 傾聽身體想說的話,你就會在孩子的行為背後, 找到恍然大悟的心疼與療癒。 資深動作治療師的教學互動經驗首次公開, 協助你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 Code 1‧孩子們的各種姿勢,呈現出他們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及外在環境的觀點。彎腰駝背、下垂的雙肩和無力的雙臂,都是平衡壓力的反射性生理機制!而非「教」出來的。 Code 2‧當孩子企圖隱瞞時,會出現一些常見的身體姿態,包括快速眨眼、不敢看父母、低頭向下看、持續吞口水、舔嘴唇或清喉嚨、用手遮口說話、把手放在喉嚨上、扭動手指,在對話時擦擦鼻子、搔搔頭、摸摸頸子、聳聳肩等。 Code 3‧一個人的身體空間感越明顯,其意圖和自我肯定也越清晰。因此,一個輕鬆、開放的體態,就是心中坦然的外在表現。父母可藉此觀察孩子是否有自信。 Code 4‧空間中方向的直接或間接,和動作者的意圖、動機有所關連。比方當孩子肚子餓回到家,看到餐桌上一個剛烤好的麵包,孩子通常會直接走向餐桌,先拿起麵包咬個幾口再說。這個走向餐桌拿麵包吃的動作,在空間上是直截了當的,動作路徑是很單純的直線,也有明顯的起始和結束;反之,如果孩子買了什麼東西不想讓家人知道、這東西又大到放不進書包裡,孩子開了家門之後,就得小心翼翼地停下來,左顧右盼之後,再躡手躡腳地跨出通往房間的第一步,但又擔心直接進房太明顯,於是可能走走停停,等確定四下無人之後,再踮起腳尖溜進房間裡把東西藏好。這樣的空間使用是迂迴的,在動作路徑上有數個轉折,動作本身也不僅只有單一的目標。 Code 5‧當一個人身體不適、心情欠佳或缺乏自信時,體態會比較緊縮,頭也抬不太起來。反之,當一個人神清氣爽、心情好或充滿自信時,經常是抬頭挺胸、大步向前的。收縮、無力的身體樣貌,正是容易遭受攻擊的體態。因此,可以從體態的調整來建立身心自信。 Code 6‧有些家長因為疼愛孩子,不准孩子在地上爬行翻滾,也不讓他們在戶外的土地上做活動,只因為會弄髒衣服。其實,爬、翻、滾等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動作,不但可增進寶寶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亦可刺激內耳、前庭、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助維持平衡感、手眼協調、左右腦均衡發展,以及記憶和理解力。上述於爬行過程中接收的良性刺激,可提升身體和空間智能的發展,讓孩子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有助形成抽象思考,對於數理學習極有幫助。 ……(還有更多)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一郎 傅利企管顧問公司(臺灣)總經理 王浩威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李昕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創辦人 周宇 荷蘭億派國際總經理 唐耀棕 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蔡志一 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理事長 詹麗珠 切膚之愛基金會執行長 劉漢玉 NYU美國紐約大學校友會總幹事 謝文宜 實踐大學學務長 謝耀朱 台北市永吉國小附幼園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