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之前的心理學:為什麼這商品我本來不想要,最後卻變成好需要?
為什麼這商品我本來不想要,最後卻變成好需要?
《金融時報》、《科學人》雜誌強力推薦! 關於消費者如何從不買變成要買、 行銷人該怎麼催動、或導引、或遏止消費前的心理狀態? 全球第一腦神經行銷研究機構最新權威實證報告 知名心理學家、腦神經科學行銷之父大衛‧路易斯,和國際權威研究機構 「國際思維研究室」(Mindlab International),花費數年時間與百萬美元經費,利用腦電波圖、眼球追蹤儀器、記錄心跳、呼吸、體溫,膚電傳導變化的設備,運用真人實驗,找出消費者在觀看、考慮、甚至購買前的潛意識與行為變化。 他們發現: 原來,大腦簡直跟裸體一樣,只要用對方法,誰說(消費者的心理)神祕不可侵「販」? 現在的行銷,就是高科技的心理學。 ◎你在想什麼,神經行銷學家能偵測到: 為什麼不能直接問消費者?因為問卷、訪談永遠得不到實話, 電視廣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腦袋接受這種媒介時不會思考,閱讀時才會。 此外,你的眼球、心跳、呼吸都是行銷學家透視潛意識的線索。 ◎誘使顧客做哪些動作,他會想花錢 誘導他點頭,他更喜歡你(的產品);人總覺得擺右邊的東西比較好; 製造流暢感,讓他很快下單;使她不知不覺手臂彎曲,能增加渴望; 還有讓人願意靠近你的姿勢,該怎麼做? ◎在消費者大腦中植入「品牌蟲」的人,全贏 為什麼「好媽媽」就會買「桂格燕麥片」,吉百力的紫色就是巧克力的代名詞,麥當勞下了什麼指令,讓你一直想上門;另外,「最好賣」的情感訴求是哪六個字? ◎光看電視不看廣告,一樣有行銷效果 偶像劇明星身上,就是大型錄;廣告其實不必注意看,也有催眠效果; 那麼,針對小小孩、青少年最有效的賣點是…… ◎手機正在塑造什麼?又摧毀了什麼? 無處不在、相互串連、回應快速等,讓行動裝置越來越有行銷優勢, 但也搶走收銀台周邊商品的商機,你如何對抗這種名為「手機眼罩」的威脅? ◎大數據?就是你的隱私啦 有了大數據,業者比死黨更了解你;記住,我們是臉書的商品; 未來:電腦從表情、語調,就能辨識你的喜怒哀樂(然後推出你想要的商品);公車站牌的廣告看板,能秀出「你」的名字;電視節目可以展示你要的產品資料。 過去那些不為人知、隱藏在大腦中的說服術, 腦神經行銷科學家已經幫你找出來了, 這是一份買賣雙方都該了解的最權威實證報告。 ★名人推薦: 每個人……習慣有意無意地修飾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根本不自知有何想法,腦神經科學提供了一個解釋,讓我們更了解消費者在行為之前的腦部運作。 ──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別蓮蒂 本書把半世紀以來有關消費者行為研究的結果,以益智、趣味、揭密的方式綜合書寫完成,讓你在趣味盎然之中閱讀,可以了解為什麼有很多貴婦瘋狂採購,以致刷爆信用卡,還有一些怪異的行銷活動及消費者趨之若鶩的行為…… ──哈佛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 洪良浩 本書以豐富的理論根據、個案研究與引述文獻,為讀者揭開影響消費選擇背後的真相,及影響購買決策的多種原因,讓消費者更能了解自我消費行為中的迷思及盲點;同時,對於想要了解人們的消費知覺或動機的企業或組織,本書也極具參考價值。 ──聖米爾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長 潘文俊 人為什麼要買以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