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菩薩信仰十分流行。佛教於此時從依附儒、道的困境中脫離,並發展出許多宗派。隨著佛教興盛,伽藍(僧院,指佛寺)與浮圖(佛陀,指佛像)如雨後春筍般建成。
本書記述北魏佛寺70餘處,除了立寺人、地理位置、建築外觀之外,亦收錄相關的史事、逸聞及傳說,是一部集地理、歷史、宗教、文學於一身的名著。書中可見當時社會繁榮並佛教盛衰之線索,乃考據佛學的重要典籍,與酈道元的《水經注》合稱「北朝文學雙璧」。
楊衒之,或作羊衒之、陽衒之,生卒年不詳,北平人,北魏著名散文家。曾任奉朝請、期城郡守、撫軍府司馬等職。東魏武定五年,行經北魏舊都洛陽,目睹諸多佛寺在戰亂後多已成廢墟,深有所感,乃著《洛陽伽藍記》一書,與酈道元《水經注》、顏之推《顏氏家訓》並稱北朝時期三大傑作。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