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影響最深遠、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短篇作品完整面貌,首次由德文直譯繁體中文
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最佳典藏版
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德語作家法蘭茲.卡夫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創作,其中多為中短篇,然而,一直以來這些作品並沒有完整且貼切的繁體中文譯本,供我們有系統地深入認識這位偉大的靈魂,僅有〈蛻變〉、〈在流刑地〉與長篇小說《審判》、《城堡》為人所知。在卡夫卡逝世90周年之際,台灣讀者終於等到了。
《卡夫卡中短篇全集》分為四輯,完整收錄卡夫卡生前出版的著作,是目前最完全、最有系統,且最貼近原作風貌的繁體中文譯本。《卡夫卡中短篇全集》依據最新勘訂、還原卡夫卡創作風格的德語版本所翻譯,並且依寫作發表的年代順序編輯,讓讀者對卡夫卡的寫作脈絡與風格演變更有體會。
作者介紹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 年 7 月 3 日生於奧匈帝國領地波西米亞王國(今捷克)首都布拉格,父母皆為猶太人。母語為德語,入德語小學、中學、大學;在他的時代,布拉格說德語的人口僅百分之七,在城裡遺世獨立如孤島。卡夫卡大學原修習化學、日耳曼學與藝術史,後遵從父親期望改習法律。1906 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後入布拉格法院實習一年。1907 年,入「忠利保險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擔任臨時雇員,1908 年,二十五歲的卡夫卡入波希米亞王國的半官方機構「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直到 1922 年因病退休,在此工作長達十四年,間中歷經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建立。1917 年,三十四歲的卡夫卡開始咳血,經醫師確診為肺結核,爾後開始四處療養,同時寫作不輟,同年與未婚妻菲莉絲‧鮑爾(Felice Bauer, 1887-1960)第二度解除婚約。1923 年 9 月,卡夫卡移居柏林,與女友朵拉‧迪亞芒特(Dora Diamant, 1898-1952)同居半年,翌年返布拉格,再往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基爾林(Kierling)療養。1924 年 6 月 3 日,卡夫卡逝世於基爾林,並在布拉格留有遺囑給摯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 1884-1968)。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中短篇小說,自 1912 年起至 1924 年逝世前後,計有《沉思》(Betrachtung, 1912)、《判決》(Das Urteil, 1913/16)、《司爐》(Der Heizer, 1913)、《蛻變》(Die Verwandlung, 1915)、《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1919)、《鄉村醫生》(Ein Landarzt, 1920)、《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 1924)與報章刊載短篇數則。所著三部長篇小說《審判》(Der Prozeß, 1925)、《城堡》(Das Schloß, 1926)與《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 1927)皆未完成,依卡夫卡遺囑應當被焚燬,然其好友馬克斯‧布洛德並未遵照,為其一一出版,並將《失蹤者》更名為《美國》(Amerika)。卡夫卡的大量遺稿、日記與書信,後來也被收錄於布洛德所編輯的《卡夫卡全集》當中。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逝世後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歇。
譯者介紹
策畫、翻譯|彤雅立
1978 年生於臺灣臺中,輔大德文系畢,輔大德文研究所,現為柏林自由大學電影學博士候選人。以寫作、文學翻譯與鑽研德國電影為業,曾任 2009 年第 11 屆臺北電影節柏林城市專題節目策畫,2007 年第 8 屆臺北詩歌節文案與翻譯統籌,作品曾獲臺北縣文學獎、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等。著有詩集《邊地微光》(女書)、《月照無眠》(南方家園),主編並翻譯《月照無眠詩聲雜誌》。德語文學翻譯包括艾芙烈‧葉利尼克《美妙時光》(商周)、法蘭茲‧卡夫卡《給米蓮娜的信──卡夫卡的愛情書簡》(書林,合譯)、馬庫士‧歐思《被帽子吞噬的男人》、《床底下的女人》(繆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