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魔法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像是魔法師般創造驚奇: 讓斷腿的人可以跑步登山;讓自閉症患者能夠解讀他人臉部表情; 讓汽車在城市裡可以摺疊;讓你把手掌當做電話按鍵操作。 這裡是MIT的媒體實驗室,是全世界頂尖好手最想大展身手的地方! 事實上,你已經在這所魔法學校裡── 下載過電影或音樂檔案嗎? 用亞馬遜Kindle閱讀電子書嗎? 從樂高機器人套件到電子紙技術,從智慧伴唱機到電動摺疊機車, 你與全世界都已經在享受MIT媒體實驗室創新科技帶來的好處! 同時,我們的未來是這樣的── 這是CitiCar!在擁擠的城裡,有一部汽車可以折疊、車身不是金屬打造、沒有方向盤、開這種車完全不用找停車位! 這是仿生義肢PowerFoot!有一種義肢可以讓截肢6個月的人,健步如飛並且能順利登山, 這就是轟動世界的「第六感」!你的手掌既是觸控式螢幕、也是智慧型手機;既是導航系統也是商品情報站, MIT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內容無奇不有,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技術? 這裡為什麼可以讓夢想家與思想家成為發明家與創新者? 正在突變迸發的25個小組、300個以上計畫, 為什麼他的成果可以一步一步讓科技更貼近人性? ★內文試閱: 1 熱情的力量 「安德魯,準備好了嗎?」 二十八歲的電機工程博士生艾略特(Grant Elliott)緊盯著二十一歲的機械系大三生安德魯?馬瑞奇(Andrew Marecki)工作,馬瑞奇今年暑假跟著艾略特工作。馬瑞奇盤起雙腿,坐在擁擠的生物機電工作室地板上,地板上放著兩根很細的光纖長竿、各種硬體設備、一綑黑色的魔鬼沾黏扣帶(Velcro)和防寒泳褲。乍看之下,這些東西好像一堆沒用的廢物,等著明早和其他垃圾一起清掉,但對這些年輕的發明家而言,這卻是他們大膽迎接新挑戰的重要材料。 工作室裡每一寸平面幾乎都擺滿電腦、紙張、工具和各種零件。牆壁的鉤子上掛著不知名的東西,天花板垂吊著一條條帶子。二○○九年夏天,生物機電工作室和其他幾十個研究小組簡直快把魏思納館(Wiesner Building)擠爆了。過去二十五年來,這棟大樓一直是MIT媒體實驗室的所在地,但幾個月以後,魏思納館將連結到一棟閃閃發光的六層樓玻璃與鋁合金建築,那是偉大的日本建築家槙文彥設計的數位仙境。 正在埋頭苦幹的艾略特和馬瑞奇前面有一張紅桌子,上面散落著一些支離破碎的機械肢體:包括一塊人工膝蓋,還有被拆解開來的機械腳,裡面的可用零件被拿去供其他研究計畫使用。另外一張檯子上放著一台青綠色縫紉機,在這裡顯得很不搭調,或許比較適合放在時裝伸展台的後台,而不是出現在全球最著名的研究實驗室裡。事實上,前一天晚上,他們才用這部縫紉機修補防寒泳褲,這是馬瑞奇正在設法解決的其中一個問題,他們昨天晚上做實驗時,不小心把泳褲弄破了。 跨領域的文藝復興人 生物機電學是融合了生物學與工程學的新領域,他們的研究內容包括衡量人們走路、攀爬、跑步的方式後,把資訊轉換成人體運動的複雜電腦模型,然後運用這些模型,為肢體殘障人士設計仿生義肢──以及能擴增人體機能、與身體緊密接合的機械外骨架。生物機電學的最終目標是創造出能儲存人類生理功能的智慧型機電義肢:這種裝置的介面與人類神經系統自然融合,因此使用時的感覺和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都和真正的四肢沒什麼兩樣。 目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