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四論:生活美學與形象競爭力

生活美學與形象競爭力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5915124
  • 出版日期:2012/09/27
<內容簡介> 每家星巴克都經過精心設計,店裡的藝術作品、音樂、香氣、以及一切物品的外表,都必須對顧客的潛意識放送出咖啡的味道。 自古至今,東西方對「風格」的體認,直至現在,可分四個面向來探討: 一、風格塑造:從文化生態學的觀念切入,了解風格的生成與發展; 二、風格競異:查看現代的行銷市場,在差異化的要求下,風格競爭力應運而生; 三、風格遞嬗:提醒社會的更迭,消費趨勢的轉變,風格必須隨之轉變; 四、風格體驗:導入時下最熱門的行銷話題,讓消費者能夠深刻感受到風格的魅力。 ★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導論:東西方風格自古至今 第一章 風格塑造 風格塑造補實|臺灣布袋戲風格生成之環境與其演進簡史 第二章 風格競異 風格競異補實|差異化思維開拓市場規模,也引領流行風潮 第三章 風格遞嬗 風格遞嬗補實|五十九家世界知名企業及品牌形象遞嬗實例 第四章 風格體驗 風格體驗補實|消費行為之極致,奢華式的體驗行銷 <作者簡介> 原來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博士、美國長島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 曾任華楙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名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琉園股份有限公司國際企劃部經理暨琉園水晶博物館館長 - 現職明道大學時尚造形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試閱 地理的風貌是自然形成,順著這地方的物產、氣候等自然因素,從而發展出獨具風格的人文環境,這是依文化地理學的觀點來看風格塑造,北歐地區有半年的時間夜晚時間超長,因此居家的蠟燭與燈具設計便有更豐富的想法。 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人類不僅是生物意義上的人,同時也是文化的產物;換言之,所謂的文化不僅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也是人類與所處生活環境相協調和適應的手段和途徑。因此,人類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徵具有密切相關,不同的種族、地域與生產條件,表現了文化差異和模式,這可以解釋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條件、生產與競爭力等因素所做出的選擇。 例如在各地民間流行的傳統藝術,風格殊異,他們也是依當時的人們生活條件所做的調適行為,民間的生活形態決定了民間手工藝文化意義的存在,它是以人為主體的存在,是以民眾的生活為依託,甚至就是民眾生活本身。民間文化如同一種生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繁衍、生長了不同的民間文化之樹和民間文化果實,如果僅僅侷限於對文化產品的個體之中,研究顯然是失卻了深沉的文化底蘊和內在的生命力。 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檢視風格塑造,就可明瞭上述的民間傳統表演藝術其實是生存在社會生活環境系統底下的系統性鏈結意象。文化─生態適應理論是由Julian H. Steward(1955) 創立,認為文化變遷就是文化適應,這是一個重要的創造過程,稱為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這個環境、技術與社會制度的因果關係理論,重點說明不同地域環境下文化的特徵及其類型的起源,亦即人類群體的文化方式如何適應環境的自然資源、如何適應其他群體的生存,也就是適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生態主要的意義就是「對環境的適應」,而生物學上生態的意義即是「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生態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生活,可知人類並非只扮演一種有機體,而是其生理特徵與行為與其他生物有機體發生關係;如果引入文化這個超有機體進入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關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