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迷個路》
散步11款街區生活
理想的街區會是什麼樣子?
交通方便是必要關鍵?散步可及就能滿足生活所需?
具有緊密且韌性的社區經濟網絡?
在各種想像裡,我們企圖摸索出理想街區的共通性。
當街區做為都市空間紋理中的小單元,
我們在裡頭吃飯、採買、生活,在流動的來往過程中,形塑出不同的街區個性。
蛇年到!跟著地方一把手「蛇」進巷仔內,規劃一趟走路旅行,
從市場出發,發現萬華老城新魅力,也挖掘蘭城深藏的各路好手藝;
有故事的街區透過實境遊戲解謎也能變得好好玩;
還有地方團隊透過主題散步路線,一網打盡地方的甜香與海味。
藉由熟門熟路的在地視角,走進地方、散步探索,
發現不同的街區面貌,也重拾旅行台灣的新鮮感,
轉一個彎,探尋小城、小鎮的邊界,或許就能在下個路口,邂逅新風景。
編者的話
領取你的街區驚喜包
文.微笑台灣總監 李佩書
去年帶媽媽去日本旅行,街上每家小店她都要進去看看,擔心老人家太累了,提醒坐著休息一下,平常不愛散步的她卻笑說:「我逛街都不會累!」
是啊,逛街怎麼會累,沿途眼睛比雙腳還要忙,轉個彎風景又不一樣了,想必大家都能感同深受街區散步的魅力。但在台灣,再熟悉不過的場景,理所當然的事物,還有什麼好探索的?
當國旅越走越精,旅人不再滿足於走馬看花,這也是為什麼在地人帶路這麼有趣的原因,那是人跟土地的關係,他跟在地居民、店家的交往,在這裡長期生活的觀察,最後成為生命的累積,變成故事分享給更多人。導覽是文化承傳的方式之一,在每一位導覽員身上可以看到不同面向、不同版本的地方樣貌,那不是Google地圖或社群資訊可以輕易取代的。
在進入街區之前,微笑台灣邀請到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商業發展署署長蘇文玲、以及擅長將社會議題遊戲化的聚樂邦兩位創辦人吳亞軒與林志育,三方各自從學術、經濟和地方擾動的切角,帶我們理解這個裝滿生活日常的載體,街區的公共性與觀光如何平衡?從商圈改造去設想街區理想的樣貌,以及時下流行的實境解謎為街區帶來什麼改變?
接著,本期準備了11個街區驚喜包,從台北走起,原來艋舺不等於萬華?在彰化市點爌肉飯,講得出要圈仔、二延還是腿仁,就知道是內行人。虎尾過去這個種甘蔗、製糖的小鎮,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去開店、過生活?以及編輯部這一期在為台南中西區挑照片的時候,常常驚呼:「怎麼會有這個地方?我怎麼會不知道!我要去!」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是由目前在成功大學念研究所的陳詠霖站在台南中西區友愛街其中一條巷子裡拍攝,將武德殿作為背景的畫面,他將照片分享在社群上,底下有人留言開玩笑說:「我確定你是在平行時空裡的台南。」的確,他看見自己身邊珍貴的風景,從日常中找到非常。
今年春天就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街區散步,走走停停,放下手機也不用看地圖,跟著這些耕耘很久的帶路人,領取你的街區驚喜包,重新走訪這些以為很熟悉,但其實又有新玩法的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