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迎戰90天大限
川普暴走 中美強碰
關稅之亂背後,美中都在下一盤大棋
兩強加速脫鉤,2025全球一起衰退?
圖解 全台受災最重六大產業聚落
追蹤 供應鏈怎麼逃?台灣如何備戰?
編者的話
瘋狂一週,接下來會怎樣?
很難相信,川普上任還不到百日。
過去這一週,從他口中的解放日到自由日,新關稅生效才半天,又突然宣布暫緩三個月。世局多變的速度,堪比新冠疫情期間,一日有如數年。
後川普時代的世界秩序愈來愈清晰。(見68頁)
首先,不管談判結果如何,美國都已變成關稅起跳一○%的市場,自由貿易的旗手已經易幟。其餘大國如果跟進,這將是一個全新時代。
其次,這將是供應鏈長鏈的正式終結。超過一甲子,從日本開始,到亞洲四小龍、東南亞五小虎、中國、中國+1,「美國消費,亞洲生產」的雁行模式轉變。
如果跨國境零組件每次進口就要課稅,廠商勢將縮短供應鏈,盡量靠近最終消費者。尤其是過去完全免關稅的資通訊產品,儘管美國週末豁免晶片、手機等,但不確定性勢必使供應鏈思索脫亞,往區域製造靠攏。(見86頁)
中期,全球貿易量勢必下降,因為供應鏈重新調整;除非嚴重蕭條,物價上漲將無可避免。
第三,在中美互築關稅與出口管制高牆後,兩國經濟脫鉤可能加速。柏林圍牆倒塌後,西方世界寄望將中國納入全球經貿體系,透過經濟互聯互賴,降低熱戰風險。如今兩方幾乎撕破臉。
儘管,劍拔弩張的氣氛,可能在川普、習近平會面後逆轉,卻不會改變中美關係高度不確定性的趨勢。中國最新的信創計劃,排除西方品牌。如果連蘋果都縮編中國生產,這將是經濟新冷戰的徵兆。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雖已逐年減持,金融市場仍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經濟不再保證和平,歐盟、日本、印度的態度愈加重要。法國駐台代表的專訪,明確表達歐洲將走自己的路。分散市場,將是台灣企業新課題。備戰卻避戰,亟需政治智慧。(見98、100頁)
最後推薦「國土計劃法」特別企劃(見104頁)。在新地緣政治局勢與氣候變遷問題下,各國都在重視糧食安全,農地也比過往更為重要。但準備多年,原訂於五月上路的國土計劃新法,卻被朝野立委聯手又延後六年。
《天下》爬梳實價登錄數據揭示,劃入城鄉發展地區的農地倍數飆漲。去年起,許多人趕舊法末班車,申請農地變更。如今延後六年,這股炒地與變更潮將持續,副作用不能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