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書》收錄的文章,大部分寫於二○○五、○六年。這本書如同時空膠囊保留當年的顏色、聲音、氣味與時空,二十年時間經過,遠流以經典復刻版重現並加收新版序〈步行與補綴〉。
張惠菁:「如今重讀,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是一個不同的時代,寫這些文章的也是一個不同的我。……這些文章中,有一個對當年的空氣、色溫、聲響,敏感地經歷著的我,以警醒的感官描寫著陽光的觸感、狼犬的吠聲。也有一個我,對這些經驗懷著懷疑與反叛之心,知道當下不是全部,我既是在理解著眼前的一個人、一本書、一個處境,包括眼前的我自己,又是懷著利刃,隨時想要割破那佈景,翻出背後的什麼。我在扁平的日常裡,內心藏著他方、他者,過去與未來而活。現實是可推翻的,至少也是可被補綴的。是的,補綴。只是為事物呈現另一重意義,或喚來遙遠的回聲或類比,有些意義便會被重組,邊界被重塑。……既然這些文章是寫在過去,那麽我或許可以說,它們是帶著二十年的時間來與你相遇(或重新相遇)。」
我自己喜歡的散文,是即使寫著具象的事,卻擁有抽象的、超越眼前具體事物的空間。散文是對現實的描寫,但即便所寫的是眼前的一棵樹、一塊石板、一樁事件,這個再現的過程與書寫的選擇,也是一個空間的創造,與世界觀的浮出。與現實有所對應,但不只是現實。——張惠菁
作者簡介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衛城出版、廣場出版總編輯,現為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
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其後陸續發表有小說集《惡寒》與《末日早晨》,及《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比霧更深的地方》等作品集。
張惠菁的書寫有她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題材往往發自她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特殊的觀察。曾經學史、曾在博物館任職,以及在上海、北京生活工作的經歷,使得她文章中常見信手打開的時空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