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美國新聞報導獎利文斯頓獎入圍者社會議題力作────
▌我們是怎麼為了找車位而毀了城市?是哪些人促成這種情況?如何尋回停車從我們身邊奪走的東西?
┤齊聲推薦├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 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在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
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亨利・葛瑞巴爾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
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世界各地可見到許多傷腦筋的停車問題,在市井生活中形成各種荒謬鬧劇:
🚗據統計,市中心商業區的壅塞問題,成因中約三成是四處「巡找」停車格的汽車所「貢獻」。路怒、暴力相向、言語恫嚇等行為,頻繁造成市民衝突摩擦。
🚗某些市政單位拆除了停車收費表,捨本逐末,反從市民違停罰款賺取較諸停車費更多的市政收入。
🚗高緯度地區車主將積雪從停車格鏟淨、車子駛離後,會在原地擺放椅子占整天的位──「此雪是我鏟=此路是我開」的心態導致停車位更加一位難求。
🚗為確保上班有方便的車位,車主不得已大清晨先開車去卡位,用上班前最後幾小時在車上補眠。
本書挖掘停車場導致的房價走高、市政貪腐、環境隱憂、交通死結,為求解方,作者參考停車研究重量級學者的畢生心血,
也接觸新一代思想家、運動人士及施政者,看他們怎麼尋找都市規畫、停車政策與資源再分配等議題的另類出路:
❗在不同地段,可用不同停車費率的差異刺激汽車流動率、降低單次停車時間長度。
❗提高城市公有路邊停車費率,也加強較乏人問津的私人停車場、停車塔能見度,以達成不同停車空間平衡的使用率。
❗新建案停車位設置量的硬性規定酌情鬆綁(或取消),大眾交通工具反而會蓬勃發展。此外,調高公有地停車費創造的額外收入,恰能補貼公共運輸的營運。
❗採用不同以往的道路規畫,如紐約將路邊停車格朝車道方向外推,在人行道與停車格間設置單車道;用最低施工成本與既有道路元素,使路邊停放車輛成為單車與車流間的屏障。
作者觀察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波哥大及其他許多地方的交通政策,借鏡各地主政者以「人」為本治理城市的實務經驗,
反思汽車文化重鎮暨輸出國:美國由停車而衍生出的環境危機、市政沉痾與治安死角。
他也探討近年道路文化的典範轉移,公共政策除了設想私人機動車的空間需求,也應考量行人步行舒適性、
社區鄰里的社交場所,以及對大自然最友善的土地利用方式。
打破交通運輸慣有的政策想像,創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都會格局,我們就能在灰暗瀝青地上找出城市永續的生機。
▌海外媒體好評讚譽
娛樂性貫徹全書,不時可見笑料。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本書深入探討了停車問題中複雜的規則是怎麼影響到我們每一人,以及對此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作者是很內行的嚮導,能帶人認識這難解的議題。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有生動的案例與插圖……葛瑞巴爾提出證據、強而有力證明了停車空間少一些,美國人的生活會更好得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